有隐情?顾虑多?八路军改编,毛主席也为难:徐向前职务怎么安排
-
1937年8月份,红军摇身一变成了八路军,这代表着咱们全民族的抗战总算是甩掉了内部最后一道绊脚石。可别小看这个名头的变化,它背后其实藏着好长时间的争论、磋商,还有真刀真枪的较量呢。
没错,要是跟外面的压力比起来,红军自己内部的改变那才叫一个不容易。就像刚当上129师769团团长的陈锡联,带着队伍去晋东北打鬼子前,还专门去找了徐向前,跟他吐槽了两个“实在头疼”的事儿:
首先,把红军的番号、帽徽换成国民党的,很多人感情上肯定难以接受。
第二,八路军进行了改编,不少干部都被分配到了下面。原先在红军里当军长、师长的,本来有能力指挥一个军或一个师打仗,现在却只能管一个团甚至一个营。这让一些人心里挺不是滋味,觉得有些憋屈。
陈锡联是个直性子,徐向前曾救过他的命,所以他跟这位老领导聊天时,啥都敢直说。他提到的两个问题,都不是为了自己。说不想“改头换面”,其实是替众多红军将士说话;提到“降职”的事,则是想给四方面军的一些老兄弟讨个公道。
红军的三大主要部队后来变成了八路军的三个师。115师和120师在人员上基本没啥大变动,虽然这些师的干部职位都降了点,但都是按照一样的规矩来调的。就是红四方面军改的那个129师,干部降职和副职的情况比较多。像李先念,他原来是军政委,结果一下子降了六级,变成了营长。
就连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,也只被提拔为了副师长。
为啥老部队不能继续让老领导带着走呢?为啥红四方面军缩编成一个师后,师长却是来自另一方面军的刘伯承?这些问题,不光是当时22岁的陈锡联觉得纳闷,好多四方面军的干部心里头也是直犯嘀咕。
要说红四方面军的代表人物徐向前当129师的师长,是不是真的挺合适呢?
【一、3个师中,129师最特殊】
说到八路军改编这事儿,129师的情况确实比另外两个师要棘手一些。咱们先看看这部队的构成吧:
115师是由红一军团、红十五军团以及陕南的74师合并起来的,总共有一万五千名战士。
120师是由红二方面军,加上陕北红军的27军、28军,还有独立1师和2师合并起来的,总共有一万四千人左右。
129师是由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、第31军,再加上陕北地区的第29军、第30军,还有独立师手下的4个团合并起来的,总共有一万三千名战士。
把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瞅瞅,立马就能瞧出俩问题来:
首先,129师的基础虽然主要是红四方面军的两个部队,不过后来也加入了挺多陕北红军的战士。
第二,八路军里头,129师的兵力算是最少的。说起来归129师管的这13000人,其实大都是原陕北的部队,还有红四方面军12师改来的770团,他们都被留在陕甘宁根据地了。这么一来,129师真正能动弹的兵力就剩9100多人了,连115师和120师的三分之二都不到。
当年在懋功长征会合时,红四方面军可谓是兵多将广,人数足足有8万多,远超红一、二方面军加起来才1万多人的规模。可到了后来要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,这支原本人数最多、实力最雄厚的队伍,竟然落到了得靠陕北红军帮忙补充兵力,才能勉强凑成一个师的境地,真是让人唏嘘不已。
草地分开行动后,红四方面军尝试去成都的路上吃了败仗,人数一下子少了一半。接着,他们又跑到黄河西边,打算打宁夏那一仗。在河西走廊,跟马家军打得那叫一个惨烈,红9军、红30军,还有之前从另一方面军合并过来的红5军,都元气大伤。
基础磨损太严重,这是129师改编时遇到的最大挑战。
要是红四方面军自己独立成一个师,那徐向前当师长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,谁也不会有意见。可实际上呢,129师是好几支队伍合起来的,所以让红军的总参谋长刘伯承来当师长,徐向前做个副师长,这安排也挺合适。
说白了,宁夏战役开始之前,红四方面军就已经被拆成了两队。徐向前和陈昌浩带着红5军、红9军、红30军,他们的任务是去西边渡过黄河打仗。剩下的红4军和红31军呢,它们就跟红二方面军全体,还有一方面军的独立师一起,组成了往南的防御部队,同时也当预备队用。
之后,宁夏那边的战斗打得不顺,上头下了新命令,说要“给西路军加派人手帮忙”。于是,南线的后备队伍就改成了援西军,刘伯承当了司令,张浩做了政委。他们带着人马,从陕西的淳化和三原出发,连天加夜地往河西走廊赶。
就是说,打从1937年2月援西军成立开始,一直到八路军在8月成立,这六个月里头,四方面军的红四军和红三十一军,就是后来变成129师主力的那两支队伍,一直都是刘伯承在带着他们打仗。
老是快到打仗了才换将领,这是打仗的大忌讳。要是129师让徐向前来当师长,那问题就大了,一来得把整个指挥团队大换血,二来部队的战略战术又得重新磨合,时间根本不够用。但是呢,要是还继续让刘伯承当师长,张浩当政委,再把回来的徐向前安排成副师长,这样既稳当,又能把厉害的人都聚到一块。
后来大家发现,刘伯承的机智敏锐,再加上徐向前的冷静稳重,让129师在抗日战争里战绩越来越好,后来竟成了佼佼者,这可是个关键因素。
【二、番号争取让谈判几度陷入死胡同】
按照红军的老规矩,部队通常都不喜欢人员满额,而是爱多弄几个番号,留出些空编制。比如,把一个团的人数说成是一个师,把一个师的人数夸大成一个军团。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,一来能壮大自己的声势,让敌人摸不清底细,二来可以在战斗中随时补充兵力,往往打着打着,部队人数还越来越多了。
改编八路军时,考虑到红军那时候的干部和地方士兵数量,其实多组建几个师的队伍也是轻轻松松的。红军一开始就是这么计划的,而且也照这个计划去做了。
1936年年底,西安事变顺利搞定,这让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携手,一起对抗日本鬼子。没多久,到了1937年2月十几号,红军的代表就火急火燎地赶到西安,跟国民党商量怎么改编红军的事儿。那时候,红军和国民党都有自己的想法,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来谈。
红军的计划是这样的:
红军整编成一个部队,设了个总指挥部,里头有正副两个司令,朱德当总司令,彭德怀是副总司令。他们手下管着4个军,这4个军下头又有12个师,再往下细分就是36个旅。说到这4个军的军长,分别是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和徐向前。
国民党的计划是这样的:
红军被限制只能组建两个师,八个团,而且这两个师上面既没有军级单位,也没有总指挥部。这八个团加起来,总人数也就一万五千人。这两个师是直接归西安行营管的。说到军官的安排,师长是由红军自己选的,但是副师长一直到副排长这些级别的军官,就都得由南京那边来派人了。
一边是四个整编军,另一边只有两个师,这差距实在太大,双方根本没法达成一致。但为了赶紧上战场打鬼子,红军还是头一回松了口:
原来的编制是4个军、12个师,现在改成了4个师、12个旅,总人数大约7万。红军的三大方面军都重新编成了师,军下面设了旅,师下面设了团。另外,陕北红军的27、28、29、30、31这五个军,总共5000人,加上地方上的武装力量,一起编成了第四个师。这四个师的师长还是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、徐向前。
简单说,红军自己提出的两个计划里,军长和师长的位置,始终都是那四个人:林彪、贺龙、刘伯承、还有徐向前。
但由于宁夏的战斗情况不妙,眼瞅着抗日战争就要打响。所以在1937年3月份,红军没办法,只能再退一步:说愿意把红军整编成三个师。要是这个提议还不被接受,那红军就自己对外宣布改编结果,自个儿去抗日。
1937年3月8号这天,双方终于谈妥了,意见统一了。
从整个商量过程瞧,徐向前那个位置啊,是在快结束的时候才被拿掉的,这完全是因为外面压力太大了,没办法才这么干的。
徐向前对于能和刘伯承一起合作,心里头特别高兴。他在自己的回忆里写道:
在长征那会儿,我跟刘伯承同志有过一段相处时间,对他挺有感触。他这人行事坦荡,心胸开阔,考虑周全后行事果断,军事上的学问和指挥打仗那是一绝。能再次跟他一起工作,我心里头真是挺乐意的。
后来听说,129师的政委张浩因为身体不好,需要去后面休息治疗。这时候,刘伯承就主动跟上级领导说了两个办法:
一、我还是继续当师长,副师长徐向前来接手政委的位置。
二、我呢,就转去当政委了,副师长徐向前同志就挑起了师长的担子。
但这两个计划最后都没能通过,毛主席觉得,抗日战争打开后,把刘伯承和徐向前这两位大将都放在129师,实在是屈才了,得找个更合适的安排方法。
【三、徐向前的作用,从不局限于副师长】
毛主席在任用徐向前时,一直坚守两个重要原则:一个是让他多担点任务,一个是让他担当更重要的角色。
“多用”就是说,它的职责不光只是管军事指挥那么简单。
八路军组建好了以后,115师和120师很快就去山西打鬼子了。不过,120师先没走,它们得留在陕甘宁边区看着家,刘伯承大将负责带着他们练兵备战。另一边,129师的副头儿徐向前,八路军改编那会儿他并没马上回自己队伍,上头让他去山西搞统一战线的工作了。
这个人事安排是毛主席直接拍板的。那时候,八路军得赶去山西打鬼子,得跟阎锡山的晋绥军联手。所以,得找个两边都能信得过的人居中调解。徐向前正好是山西的老乡,跟阎锡山一个地方出来的,还在阎锡山办的太原师范上过学,晋军里头有几个熟人。再加上他黄埔军校第一期的背景,这条件,简直就是为这个差事量身定做的。
因为肩上担子重,徐向前没能参加129师的整训和誓师出发这些活动。直到129师要开到山西去,他才突然接到上面的紧急通知,让他带着在五台那边活动的769团回到129师。这样一来,徐向前总算是结束了到处奔波的日子,带着队伍回去了。
“大用”说白了,就是名义上给个副师长的头衔,但实际上呢,你就是那个“老大”,得一个人挑大梁,啥都得管。
1937年11月,太原被日军占领后,徐向前就不再跟着129师的主力走了,他自个儿带了一队人马,跑到和顺县西边的山里头打游击,帮着守榆社的汤恩伯部队一起对抗敌人。他们就这么在晋东南闹起了革命,建起了根据地。到了1938年4月,徐向前又带着129师和115师的部分队伍,跑到河北南部去了,要在那儿建个冀南抗日根据地。
毛主席心里门儿清,徐向前这人,既能带兵打仗,又能训练士兵,建根据地也是行家里手。因此,他从不把徐向前框死在129师的指挥圈子里,而是放手让徐向前自己去带队伍,独挑大梁。结果证明,徐向前不管走到哪里,都能很快打开新局面,他带的队伍打出的战绩,一点都不比八路军其他主力部队差。
日军攻下平津后,马上沿着津浦路一路往南,直接冲着山东来了。国军第三路军的头儿韩复榘,吓得魂飞魄散,带着十万大军没打就跑了,结果整个山东都被日军占了。为了保住山东的抗日地盘,毛主席又想到了徐向前,赶紧让他快去山东,统一管起新黄河以北、山东里面还有冀鲁边那些正规军和游击队。
在山东那会儿,有三支主要的八路军战斗队伍。
一、山东纵队是从原来的地方起义武装发展来的,后来成了八路军的一部分。张经武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,黎玉则是政委。纵队下面分成了八个支队,主要在鲁中、鲁南还有胶东地区活动,人数加起来大概有四万多。
二、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,主要是由115师的343旅和129师的津浦支队合并而成的。肖华是这个纵队的司令员,还兼着政委的职务。他们管着津南和鲁西北的十五个县,手下有两万多兵马。
三、115师的师部加上685团,在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的带领下,1939年春天来到了鲁西平原。他们和湖西的地方军队合并,组成了苏鲁豫抗日支队。这支队伍主要在泰西和运西地区打仗,人数大概有8000人左右。
这三支队伍里,山东纵队人数是最多的,不过它也是唯一一个从零开始的地方军队。成立得晚,打仗的经验少,领导干部不够用,武器装备也不行。所以徐向前一到任,首先就带了一百六十多位干部直奔山东纵队。他的任务是帮他们把队伍整编好,让领导体系更完善,还要一起对付日军的大规模扫荡。
三个月后,毛主席点头同意,八路军一纵队就正式成立了。徐向前当上了司令员,朱瑞则做了政委,他们俩一起负责指挥山东和苏北那块的八路军队伍。
那时候,徐向前手下带领着大约七万人的队伍。但因为队伍分得太散,像陈光、杨得志、肖华他们带领的部分,都离得比较远,不过还好他们能直接和总部联系上,自己也能独立行动。这样一来,徐向前主要就是负责指挥山东纵队,同时还得看着整个大局,协调好山东其他各支队伍的行动。
在徐向前、罗荣桓、朱瑞等领导的带领下,山东的军队迅速壮大。仅仅一年的功夫,虽然日军不断扫荡、围攻,但山东的八路军人数不减反增,从原来的8万多一下子涨到了15万,差不多翻了一倍。最让人佩服的是,徐向前把山东根据地建设得特别好,让它变成了我们军队最结实、离前线最近的大后方。这地方对抗日战争,还有后来的解放战争,都提供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,作用可太大了。
从1938年下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,山东的军民们打得可热闹了,不完全统计都有2000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。他们干掉了日军松井山村中将以下的差不多20000人,还有伪军25000多人。更厉害的是,他们还打下了3架敌机,1艘兵舰,7只汽艇。敌人的据点、铁路、公路,被他们破坏得数不胜数。
对于徐、朱、罗等人在山东取得的显著成绩,毛主席也是高度称赞:
山东的各项工作,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,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。
到了1940年6月,“七大”大会开始,毛主席第一个就想到了徐向前,赶紧让他回来参加会议,地点在延安。这次回去,对徐向前来说,又是他军事生涯里的一个重要变化。
【四、保卫陕甘宁】
徐向前刚回到延安没多久,毛主席就找上了门,说山东那边指挥力量不够,打算再派些干部过去。想让徐向前去送他们一程,顺便讲讲那边的情况,给新干部们点工作指导。可没想到,一行人刚走到延安南门外的山路,徐向前旁边的一匹马突然发了疯,乱跳一气,一蹄子就踹到了他左腿上,直接把胫骨给踹折了。
这一回,徐向前在医院里一躺就是大半年。那时候医疗水平不行,营养跟不上,他又发高烧又便秘,身子骨被折腾得特别虚弱,伤口也迟迟长不好。徐向前心里老惦记着部队,还担忧着抗日大业,心里头那叫一个愁啊。他只好抽空总结打仗的经验,然后传给前线的部队,给他们出出主意,指导他们怎么打仗。
由于这次突发事件,罗荣桓接手了山东那边的工作。之后徐向前虽然身体好转,但长途去山东已不再适合他。到了1942年5月,毛主席做了个决定,要把晋西北和陕甘宁这两地的军事指挥统一起来,就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。贺龙被任命为司令员,徐向前则做了副司令员还兼参谋长。
得说说,联防军的组建其实是基于120师的,这让徐向前有了两个挺特别的成就。首先,他成了唯一一个统领过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元帅。再者,在整个抗战期间,徐向前带过的部队加起来有十多万人,这在八路军里可真是不多见的。
但要说起联防军,他们跟129师和山东纵队比起来,保卫后方的活儿其实不算重,更多的是忙着搞生产建设。可能毛主席觉得徐向前还有更大的本事没使出来,后来就找了他,让他去抗日军政大学当一把手,当校长去了。
毛主席对抗大特别上心,他在抗大开学那天,就这么讲过:
在那个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,有个很重要的地方叫黄埔军校,它真的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咱们抗大的目标,就是要接着黄埔那股子革命劲儿,把黄埔没能干完的革命任务给完成了。
因为特别看重,抗大的校长位置历来都是交给那些“军事本领高强”的高级指挥官,像林彪、刘伯承就分别领头做过抗大的正副校长。毛主席挑中徐向前来接任抗大校长,主要还是因为论起经验、名声、本事,那会儿真没谁能比得上他。
那时候的抗大,有不少个性鲜明的名将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位“最爱跟上级唱反调”的韩先楚。像这样的厉害角色,要想让他老老实实坐下来钻研军事理论,恐怕也就只有以前的总指挥徐向前能办得到。
徐向前这个人吧,性格挺内向的,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。让他去搞军校,他其实有点犯难,因此他也跟主席说过实话:
我可能干不了这个,感觉挑不起大梁。还是让我上战场带兵冲锋陷阵,可能更合适点。
但毛主席对他那是百分之百地放心,直接表示:
向前啊,你既是师范生也是黄埔出来的,还打过仗,办学校对你来说能有啥难处?就这么定了,你去吧!以后仗还多着呢,咱们还得大反攻呢!
事实证明,毛主席的决定真的很明智。徐向前采取的是既关心又严格,边学习边打仗的方法。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,抗大能够迅速培养出顶呱呱的军事人才。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,后来都成了抗战后期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时的主要战斗力。
有人说,徐向前在抗战那会儿,没把自己的本事全使出来,129师副师长的头衔好像把他给框住了。但你要是瞅瞅徐向前那些年都干了啥,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从山西跑到冀南,又去山东、延安,他一会儿搞统一战线,一会儿带兵打仗,还得建根据地、抓生产、办军事学校,忙得不可开交。徐向前的担子最重,可他也完成得最好。
毛主席慧眼识人,善于用人,这让徐向前在军旅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。同时,他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位出色的英雄元帅。
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
